心理学面试技巧:不要被面试者的“假聪明”坑了
日期:2017-08-27 浏览

有本书,书名很醒目,叫做《浅薄》。作者在书中呼吁,我们的思维会越来越浅薄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,这些高科技正在腐蚀我们的深层思维。


我们会越来越浅薄吗?我觉得不会。


深层思维是成长的结果,和高科技没有关系。正常成长的孩子,思维会逐渐深刻,从孩子4个月起,这个过程就开始了。如果宝宝对着苹果咿咿呀呀,父母就说,这是苹果,通过互动,孩子学会了用咿咿呀呀来提问。爱提问的孩子,思维更加深刻。


如果父母不回应孩子的提问,孩子的好奇心萎缩,思维容易肤浅。肤浅的成年人,只会做肤浅的推理,那种推理叫做断言推理(assertional deduction)。


断言,是结论性的陈述。例如,“今天是8月16日”,这是一个断言。在逻辑上,这个结论是有条件的:如果采用公历纪年,今天是8月16日。在说话的时候,人们为了方便,往往只说结论,不说条件。条件不说出来,不等于没有条件。如果我认为,“今天是8月16日”,这是无条件的结论,我就犯了逻辑错误。


无条件的结论,叫绝对真理。现实中没有绝对真理,假设的绝对真理,都是工具,是为了方便而虚构出来的。


把虚构的真理,当成客观规律,思维就会肤浅,还容易上当。庸医、邪教、骗子,专挑思维肤浅的人下手。美国曾经有一个邪教,叫人民圣殿。1978年,人民圣殿的教主告诉信徒,世界末日来了,自杀才能得永生。居然有914名信徒,遵照教主的指示,服毒身亡。这个事件震惊世界,教主的瞎话漏洞百出,信徒为什么会上当?


上当的信徒,犯了逻辑错误,他们把教主说的话(断言),看成是无条件的结论(真理),这种思维就是断言推理,定义如下:视无条件陈述为无条件结论。


【适用岗位】断言推理不是推理,它是推理的替代品。借“吃奶”来打个比方,幼儿消化能力弱,只能吃奶。如果孩子只吃奶,消化能力会停留在幼儿水平。


思维也一样,幼儿的推理能力弱,父母就把自己推理出来的结论,直接告诉孩子。等孩子长大一点,再学习自己推理。如果父母事事都替孩子做主,不让孩子思考,孩子的推理能力,会一直停在幼儿水平,这就是断言推理。


断言推理的成年人,只会人云亦云,做不了需要论证推理的工作。如果工作方法简单、成果简单、人际关系简单,做这样的工作,断言推理可能是优势,因为思维简单的人,更能忍耐简单的工作。


【概念变化】断言推理,类似口语中的“愚昧、平庸”。学者为它取的第一个名字,是“蒙昧”。在历史上,蒙昧一度极为普遍,几乎人人蒙昧。十七世纪开始的启蒙运动,持续了两百年,大致扭转了人人蒙昧的现象。哲学家康德给“蒙昧”下了个定义:自我施加的,不经他人引导就不能运用自我理智的不成熟。现代心理学验证了康德的观点,断言推理是不知不觉的逻辑错误,没有别人的引导,自己很难发觉,也很难走出来。


【形成机制】早年亲子互动不正常,会形成断言推理。据统计,从4个月到14岁,孩子平均要问父母8万个问题,父母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,塑造了孩子的思维。孩子提问有三个阶段,分别是表层期、浅层期和深层期,各个阶段的问题都不一样。


1.表层期:4个月到3岁的孩子,主要问“是什么、在哪里”这一类的表层问题。例如:这个是什么,狗狗在哪里。


孩子在说话之前,就已经会提问了。例如,妈妈逛超市回来,从购物袋里拿出一个火龙果,孩子盯着火龙果说“嗯、嗯”。妈妈就举起火龙果,对孩子说:“这是火龙果”。母子间最早的问答,都是这样完成的。


在3岁以前,如果父母和孩子沟通不充分,孩子的好奇心会萎缩,不再提问。这个阶段的好奇心萎缩,会影响一生。孩子长大后,提问能力还停留在表层,这便是愚昧。


2.浅层期:4岁到8岁的孩子,主要问“为什么、怎么做”,这一类的浅层问题。例如:狗为什么会叫,怎么让狗不吃饼干?


在这个阶段,孩子喜欢反问。父母让孩子少看电视,孩子会反问为什么。有些父母认为,孩子反问是挑战大人的权威,他们强行要求孩子,不准提问,只准听话。这样的父母,没有利用孩子反问的机会,把结论(少看电视)的条件告诉孩子,导致孩子错误地认为,结论是不需要条件的,孩子就此形成断言推理。


孩子处在断言推理中,会把父母的话当成真理。在幼儿阶段,这种状态是必要的。这种状态持续到成年,就是康德定义的“蒙昧”。蒙昧的成年人,敢于像4岁的孩子那样,对权威结论反问为什么,他就有可能从蒙昧中走出来。


3.深层期:9岁到14岁的孩子,主要问“假如、会怎样”,这一类的深层问题。例如,假如人类消失了,狗会怎么样?


摆脱了断言推理的孩子,知道一切结论都有条件。有了这个认识,孩子会形成“条件累加”思维。在条件后面,再增加若干个条件,把多个条件串在一起,这种思维叫做条件累加。在下面的例子中,共有9个条件累加在一起:

人类消灭了野生狼(第1个条件),若干年后,人类也消失了(第2个条件)。家养的狗,离开人类独立生活,又进化成了野生的狼(第3个条件),并统治了地球(第4个)。此后,去探索外星生物的地球人(第5个),经过50万年的旅行(第6个),返回了地球(第7个),人类又重新繁衍(第8个)。因为和人类共享生存空间(第9个),一些由狗进化成的狼,再一次由狼进化成了狗。


狼又进化成了狗,这个结论前面有9个条件。能这样思考的孩子,获得了地球上最伟大的能力:分析和创造。


找到现象之前的一系列条件,这是分析;通过一系列条件去实现成果,这是创造。分析和创造,本质上都是“条件累加”。人类最宝贵的思维成果,都是条件累加的成果,例如,蔡伦的造纸术、曹雪芹的《红楼梦》、达尔文的进化论、泰勒的《科学管理原理》。


分析和创造,是思维的翅膀,孩子凭借这对翅膀,可以去探索未知领域。只会听话的孩子,思维的翅膀被剪断,不摆脱断言推理,他们就不会分析,也不会创造。


【典型人物】断言推理的人,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都没有形成,他们看不到成果之前的一系列条件。这样的人,经常好心办坏事。公元8年,王莽当了皇帝,推行一厢情愿的改革。因为不会分析,也不会创造,王莽好心办成了大坏事。


王莽登基后,定国号为“新”,史称新朝。新朝大胆改革,为了实现人人平等,新朝不准买卖奴婢。为了让人人有地种,新朝实行土地公有,不允许买卖土地。为了让百姓安心种地,不投机经商,新朝规定,最赚钱生意,晒盐、冶铁、酿酒、铸币,只能国营。为了不让百姓分心于副业,新朝规定,山岭丘岗、江河湖海,都归国有。


改革之后,新朝经济全面恶化。汉文帝时期,一石米的价格是30钱,到了新朝,一石米要3万钱,价格涨了一千倍。如果遇到灾害,就会出现“人相食”的惨剧。


为什么会这样?因为王莽的改革,改错了地方。新朝沿袭了汉朝的问题,问题的根源是税收不合理。汉朝税收主要是人头税,不论有没有田产,百姓每年要按人头交税,算赋、更赋、平赋等等,一年大约要交300钱。对穷人而言,这个税收太重;对富人而言,税收又太轻。汉朝的税收是劫贫济富,让穷人越来越穷,富人越来越富。


汉朝初年,生产靠自耕农。由于税收不合理,自耕农遇到灾年,没钱交税,只好把土地和人生自由,都卖给豪强地主。穷人卖身为奴,是为了避免牢狱之灾,也能避免人头税。到了西汉末年,天灾人祸频繁,奴婢买卖和土地买卖,愈演愈烈。问题的根源在税收,正确的改革,是把人头税改成资产税。


但是,王莽没有分析能力,看不到现象前面的一系列条件,也找不到问题的根源。王莽的改革,没有改变税收制度,而是禁止土地和奴婢的买卖。王莽通过改革,把穷人卖身为奴的机会都消灭了,让穷人彻底无路可走。


土地改革的后果也很恶劣。土地公有之前,地方治安由豪强地主负责。土地公有之后,地方上没有豪强地主,治安没人负责。王莽的改革,一方面是让穷人无路可走,另一方面是把地方治安完全摧毁,双管齐下,导致“流寇猖獗、盗贼麻起”。


王莽改革,是出于好心。他衷心希望,百姓能安居乐业,官吏能清正廉洁,大新皇朝能千秋万代。无奈事与愿违,王莽规划的天堂之路,直接通向了地狱。


【甄选测试】哲学家汉娜·阿伦特,把思维肤浅导致的好心办坏事,叫做“平庸之恶”。这个概念很传神,因为思维肤浅的人,不是道德上的坏人,也不是法律上的罪人。在事实上,他们的肤浅,却能产生和坏人罪人一样的恶果。


在企业里,大部分错误是好心办坏事。老板希望永续经营,高管希望做大做强,员工希望绩效卓越,愿望都很美好。事与愿违的根源是断言推理,看不到在美好之前,还有一系列的条件。如果招聘时严格把关,淘汰断言推理的应聘者,能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。


断言推理可以直接测试。列举一个结论性的陈述,让应聘者找出隐性条件,如果应聘者认为,这个结论是无条件的,表明他有断言推理。这个测试,叫隐性条件测试。


隐性条件测试,要问两个问题,第一个问题:你最欣赏的名人名言是什么?回答可能是这样的:我最欣赏的名人名言,是熊彼特说的一句话,衰退是必要的冷水浴,能让经济保持清醒,重新振作。


第一个问题之后,再问第二个问题:请认真思考一下,在这句名言中,没有说出来的前提条件是什么?

回答一:“熊彼特在这句话里面,把前提条件都说了。”这样回答,说明应聘看不到结论前面的隐性条件,可以认为他有断言推理。

回答二:“熊彼特这句话,肯定有隐性条件,我不太懂经济学,没看到它的隐性条件。我喜欢这句话,是喜欢它的哲理。”这样回答,说明应聘者逻辑能力正常,已经摆脱了断言推理。

回答三:“这句话有三个没有说出来的前提条件,第一,投资是自由的,遇到衰退,错误投资会自动止损。第二,经济领域是开放的,遇到衰退,资本可以全方位寻找投资机会。第三,资产价格是稳定的,遇到衰退,资本不会去炒作资产。”


在这个回答中,应聘者为熊彼特的名言,找到了三个隐性条件。应聘者能这样回答问题,说明他经济学知识丰富,而且逻辑能力正常,已经摆脱了断言推理。


断言推理,是智慧和愚昧的分水岭。走出断言推理,就能收获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,会越来越智慧。身陷断言推理,则无法觉察自己的思维肤浅,并会因为不自知,而无法自拔。芸芸众生,因断言推理而分成了两类人,智者恒智、愚者恒愚。


孔子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,子曰:唯上智与下愚不移。